2M联盟终止运营,是联盟格局瓦解的开始吗?
- 作者:埃琳娜
- 发布日期:2023-02-06
2023年开年,全球前两大班轮公司就官宣“分手”。
1月25日,2M联盟成员马士基和地中海航运(MSC)共同宣布,双方一致同意于2025年1月起,终止2M联盟运营。
在联合声明中,马士基首席执行官柯文胜(Vincent Clerc)和MSC首席执行官索伦·托夫特(Soren Toft)表示:“两家公司认识到,自双方于2015年签署为期10年的联盟协议以来,很多情况都发生了改变。终止2M联盟运营,将为两家公司继续追求各自的战略发展铺平道路。”
这则官宣立即激起了集运市场的轩然大波。
虽然此前就有关于2M联盟生变的猜测,但随着集运业最大联盟的解体,给2023年留下了一道必答题:这是否预示着联盟格局的瓦解?其他班轮公司将何去何从?
分道扬镳不偶然
从2015年1月马士基和MSC在亚欧、跨太平洋、跨大西洋航线上实行船舶共享协议(VSA)以来,8年间,不论是集运市场还是企业自身,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特别是这两大班轮巨头的发展战略已截然不同,这或许是2M分道扬镳的最大原因。
时间回到10年前。
2013年的集运市场,正经历着一段惨淡的时光:需求不振,运力大增,运价低迷。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,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。
行业巨头也不例外。马士基、MSC和达飞就在此时达成合作,计划组建名为P3的运营联盟。但由于市场份额过高,P3最终没有通过反垄断审查。于是马士基和MSC启动备用方案,“踢掉”了本就在经营理念方面存在分歧的达飞,最终2M联盟在2015年正式运营。
对于马士基为何选择MSC,当时也曾有过讨论。
马士基一直是业界的绩优生,服务好、准班率高。MSC则恰恰相反,以低价揽货闻名,准班率成绩不佳。但这对被戏称为“学霸”与“学渣”的组合,在当时恰好可以优势互补。马士基在稳定高端客户的同时,MSC则以优惠的价格吸引其他货主,提高船舶满载率。可以说,2M联盟完美契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。
不过“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。马士基与MSC截然不同的“天生气质”,已为双方的最终“分手”埋下了伏笔,而市场的惊涛骇浪,更是将二者推向了不同的方向。
2019年,马士基拉开了深耕供应链的大幕。在剥离能源业务并整合内部品牌后,其拥有了一支统一的管理团队、销售团队、产品团队和客户体验服务团队,目的是为货主提供全方位、端到端的物流解决方案。马士基定位为全球综合集装箱物流公司的战略目标,也越发清晰。
与马士基选择登陆不同,MSC则在海运端加速扩张。
其集装箱船队运力规模,从2020年年初的380万TEU,增长至2023年年初的463万TEU,三年间运力增幅超过20%。2022年1月,MSC的运力更是超越马士基,登上了全球第一大班轮公司的宝座。
此外,MSC目前还拥有高达180万TEU的新船订单,是马士基新船订单的5倍。如果这些新船全部交付,MSC的运力将达到创纪录的640万TEU,超过马士基200万TEU,比达飞和中远海控的运力总和还要多。这也意味着,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MSC都将稳居全球运力排行榜首位。
在运力情况逆转、经营理念相悖的情况下,2M联盟如果继续合作,将困难重重,各生欢喜或许是最好的结局。
各自单飞迎挑战
在全球前两大班轮公司宣布单飞后,各自的发展前景以及对市场的影响,牵动着业界的神经。
有业内人士猜测,MSC首先提出“分手”的可能性较大,因为现在的MSC早已不是2015年的MSC,其角色已经从“跟随者”转变为“引领者”。以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运力规模来看,MSC完全有能力自己运营2M联盟现有的航线网络。
此外,变得更加强大的MSC,还有着自己的考量。
在货主选择班轮公司时,服务固然重要,但运价的高低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货主心中的天平,特别是对中小货主而言。而以低运价在即期市场主攻中小货主,正是MSC长期以来的经营理念。特别是在集运市场处于下行区间时,控制成本将成为班轮公司的重要手段,这是MSC的特长。
实际上,MSC的创始人姜瑞基·阿本德(Gianluigi Aponte)一直是个联盟反对者,他更希望完全控制企业的命运。2015年,抱团取暖是最重要的,而现在,联盟已经成了一种束缚。
MSC首席执行官索伦·托夫特也明确表示:“我们将继续加强船队规模,提供市场上最全面的远洋和短途航运网络。”可见单飞后,MSC将回归自己习惯的打法。
业界咨询机构德路里分析说,为了填满舱位,MSC可能会回到旧的发展模式上,即通过低运价抢占市场份额,这可能会破坏市场稳定。
航运市场专家罗杰也认为:“正常的航运业是微利市场,成本控制是关键,而影响成本的一大因素是满船率。可以想象,MSC的传统打法会继续发扬光大,那就是不计一切代价保证满船,MSC或许将成为市场即期运价的风向标。”
相比之下,单飞对马士基的挑战更大。
首当其冲的是,以马士基目前420万TEU的运力规模,能否维持现有的航线网络。对此,马士基公开回应称,未来将继续积极参与船舶共享协议,包括现有协议和未来更多有针对性的协议。
马士基海运业务首席产品官Johan Sigsgaard解释说:“我们现在的重点是将海运网络与陆地网络相结合,非联盟带来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正是马士基所需要的。我们认为,马士基可以通过更独立的服务网络,实现客户的要求。”
他进一步强调:“我们无意组建一个新的大型联盟,不会和其他班轮公司有全面的合作,但会有更具体的合作。”
对此罗杰认为,以马士基的体量,加入其他联盟的可能性不大,单打独斗运力又太少。保持运营网络最快速的方法是,通过船舶共享协议,与其他班轮公司或联盟合作。
他分析说:“目前,马士基与其他班轮公司有超过40个船舶共享协议。在总体运力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,马士基将把自有运力投放到主干航线上,而在其他航线则通过船舶共享作为补充。可以预见,马士基与其他班轮公司和其他联盟的合作会增加。”
联盟格局或生变
业界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,就像2M联盟的成立曾引领联盟潮一样,2M联盟的终结,是否也预示着集运市场联盟格局的瓦解和市场竞争的重塑?
除2M联盟外,目前市场上的另两大联盟是由中远海控、达飞、长荣海运组成的海洋联盟(Ocean Alliance)和由赫伯罗特、阳明海运、ONE、HMM组成的THE联盟(THE Alliance)。海洋联盟的合作期到2027年,THE联盟则到2030年。
对于联盟合作,THE联盟成员赫伯罗特表态称,2M的行为不会对赫伯罗特及在THE联盟中与其他班轮公司的合作,产生任何影响。
“赫伯罗特是THE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,联盟新一年的航线升级计划将于2023年4月开始生效。赫伯罗特完全致力于联盟的未来发展,以造福我们的客户。”赫伯罗特这样表示。
不过行业咨询公司Vespucci Maritime首席执行官Lars Jensen认为:“2M联盟终止运营应被视为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,未来1-2年,将会有更多的牌倒下。”
Sea-Intelligence首席执行官Alan Murphy则提醒说:“必须记住,联盟是大规模运力过剩的结果。当市场向好时,联盟会面临压力,因为班轮公司会受到限制,无法自己做出决策。在我看来,行业正在重蹈2015-2016年的覆辙,将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。这将是糟糕的几年,因此其他联盟在做出任何重大改变时,都会十分谨慎。”
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,在市场变化的背景下,班轮公司间跨联盟的合作可能会增多。
2023年1月,THE联盟成员赫伯罗特与海洋联盟成员达飞,开始在达飞亚洲至北欧的FAL3航线上进行舱位共享,旨在“加强航线覆盖范围”。
达飞和另一家THE联盟成员ONE,日前也提交了跨太平洋航线舱位交换协议的修正案,在达飞运营的Pearl River快线和由ONE运营的FP1环线之间,进行舱位交换。
与此同时,联盟的形式也可能发生改变。
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李振福分析说:“班轮公司是否联盟与市场发展趋势相关。联盟最大的优势是实现资源共享,使企业利益最大化。在市场形势不好时,联盟的优势最为明显,一旦市场转好,企业各自为战获得的收益会更大。”
他认为,航运业的联盟趋势不会变,但联盟的形式会根据市场情况发生变化。2M联盟终止运营后,有可能加速班轮公司之间联盟的瓦解,同时,可能会出现更多班轮公司与港口、金融机构等其他航运要素组成的联盟,即形成大联盟。
此外,对于市场格局变化对运价走势的影响,德路里认为,联盟生变将导致激烈的价格战,以吸引货主选择新服务。
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蔡家祥也持类似观点,他说:“在当前需求减少的情况下,2M联盟终止运营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,影响其他联盟的合作,进一步影响运价走势,近洋航线零运价或远洋航线每标箱几十美元的怪象,可能会重现。”
蔡家祥还表示,由于航运业的联盟组织一直享受竞争法的保护,在定价权方面有一定的优势,因此从货主角度看,并不希望航运业出现联盟格局。
2023年的集运市场,已经迎来了新一轮的风云变换,班轮公司的不同抉择,将决定未来的市场格局和各自扮演的角色。
1月25日,2M联盟成员马士基和地中海航运(MSC)共同宣布,双方一致同意于2025年1月起,终止2M联盟运营。
在联合声明中,马士基首席执行官柯文胜(Vincent Clerc)和MSC首席执行官索伦·托夫特(Soren Toft)表示:“两家公司认识到,自双方于2015年签署为期10年的联盟协议以来,很多情况都发生了改变。终止2M联盟运营,将为两家公司继续追求各自的战略发展铺平道路。”
这则官宣立即激起了集运市场的轩然大波。
虽然此前就有关于2M联盟生变的猜测,但随着集运业最大联盟的解体,给2023年留下了一道必答题:这是否预示着联盟格局的瓦解?其他班轮公司将何去何从?
分道扬镳不偶然
从2015年1月马士基和MSC在亚欧、跨太平洋、跨大西洋航线上实行船舶共享协议(VSA)以来,8年间,不论是集运市场还是企业自身,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特别是这两大班轮巨头的发展战略已截然不同,这或许是2M分道扬镳的最大原因。
时间回到10年前。
2013年的集运市场,正经历着一段惨淡的时光:需求不振,运力大增,运价低迷。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,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。
行业巨头也不例外。马士基、MSC和达飞就在此时达成合作,计划组建名为P3的运营联盟。但由于市场份额过高,P3最终没有通过反垄断审查。于是马士基和MSC启动备用方案,“踢掉”了本就在经营理念方面存在分歧的达飞,最终2M联盟在2015年正式运营。
对于马士基为何选择MSC,当时也曾有过讨论。
马士基一直是业界的绩优生,服务好、准班率高。MSC则恰恰相反,以低价揽货闻名,准班率成绩不佳。但这对被戏称为“学霸”与“学渣”的组合,在当时恰好可以优势互补。马士基在稳定高端客户的同时,MSC则以优惠的价格吸引其他货主,提高船舶满载率。可以说,2M联盟完美契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。
不过“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。马士基与MSC截然不同的“天生气质”,已为双方的最终“分手”埋下了伏笔,而市场的惊涛骇浪,更是将二者推向了不同的方向。
2019年,马士基拉开了深耕供应链的大幕。在剥离能源业务并整合内部品牌后,其拥有了一支统一的管理团队、销售团队、产品团队和客户体验服务团队,目的是为货主提供全方位、端到端的物流解决方案。马士基定位为全球综合集装箱物流公司的战略目标,也越发清晰。
与马士基选择登陆不同,MSC则在海运端加速扩张。
其集装箱船队运力规模,从2020年年初的380万TEU,增长至2023年年初的463万TEU,三年间运力增幅超过20%。2022年1月,MSC的运力更是超越马士基,登上了全球第一大班轮公司的宝座。
此外,MSC目前还拥有高达180万TEU的新船订单,是马士基新船订单的5倍。如果这些新船全部交付,MSC的运力将达到创纪录的640万TEU,超过马士基200万TEU,比达飞和中远海控的运力总和还要多。这也意味着,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MSC都将稳居全球运力排行榜首位。
在运力情况逆转、经营理念相悖的情况下,2M联盟如果继续合作,将困难重重,各生欢喜或许是最好的结局。
各自单飞迎挑战
在全球前两大班轮公司宣布单飞后,各自的发展前景以及对市场的影响,牵动着业界的神经。
有业内人士猜测,MSC首先提出“分手”的可能性较大,因为现在的MSC早已不是2015年的MSC,其角色已经从“跟随者”转变为“引领者”。以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运力规模来看,MSC完全有能力自己运营2M联盟现有的航线网络。
此外,变得更加强大的MSC,还有着自己的考量。
在货主选择班轮公司时,服务固然重要,但运价的高低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货主心中的天平,特别是对中小货主而言。而以低运价在即期市场主攻中小货主,正是MSC长期以来的经营理念。特别是在集运市场处于下行区间时,控制成本将成为班轮公司的重要手段,这是MSC的特长。
实际上,MSC的创始人姜瑞基·阿本德(Gianluigi Aponte)一直是个联盟反对者,他更希望完全控制企业的命运。2015年,抱团取暖是最重要的,而现在,联盟已经成了一种束缚。
MSC首席执行官索伦·托夫特也明确表示:“我们将继续加强船队规模,提供市场上最全面的远洋和短途航运网络。”可见单飞后,MSC将回归自己习惯的打法。
业界咨询机构德路里分析说,为了填满舱位,MSC可能会回到旧的发展模式上,即通过低运价抢占市场份额,这可能会破坏市场稳定。
航运市场专家罗杰也认为:“正常的航运业是微利市场,成本控制是关键,而影响成本的一大因素是满船率。可以想象,MSC的传统打法会继续发扬光大,那就是不计一切代价保证满船,MSC或许将成为市场即期运价的风向标。”
相比之下,单飞对马士基的挑战更大。
首当其冲的是,以马士基目前420万TEU的运力规模,能否维持现有的航线网络。对此,马士基公开回应称,未来将继续积极参与船舶共享协议,包括现有协议和未来更多有针对性的协议。
马士基海运业务首席产品官Johan Sigsgaard解释说:“我们现在的重点是将海运网络与陆地网络相结合,非联盟带来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正是马士基所需要的。我们认为,马士基可以通过更独立的服务网络,实现客户的要求。”
他进一步强调:“我们无意组建一个新的大型联盟,不会和其他班轮公司有全面的合作,但会有更具体的合作。”
对此罗杰认为,以马士基的体量,加入其他联盟的可能性不大,单打独斗运力又太少。保持运营网络最快速的方法是,通过船舶共享协议,与其他班轮公司或联盟合作。
他分析说:“目前,马士基与其他班轮公司有超过40个船舶共享协议。在总体运力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,马士基将把自有运力投放到主干航线上,而在其他航线则通过船舶共享作为补充。可以预见,马士基与其他班轮公司和其他联盟的合作会增加。”
联盟格局或生变
业界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,就像2M联盟的成立曾引领联盟潮一样,2M联盟的终结,是否也预示着集运市场联盟格局的瓦解和市场竞争的重塑?
除2M联盟外,目前市场上的另两大联盟是由中远海控、达飞、长荣海运组成的海洋联盟(Ocean Alliance)和由赫伯罗特、阳明海运、ONE、HMM组成的THE联盟(THE Alliance)。海洋联盟的合作期到2027年,THE联盟则到2030年。
对于联盟合作,THE联盟成员赫伯罗特表态称,2M的行为不会对赫伯罗特及在THE联盟中与其他班轮公司的合作,产生任何影响。
“赫伯罗特是THE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,联盟新一年的航线升级计划将于2023年4月开始生效。赫伯罗特完全致力于联盟的未来发展,以造福我们的客户。”赫伯罗特这样表示。
不过行业咨询公司Vespucci Maritime首席执行官Lars Jensen认为:“2M联盟终止运营应被视为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,未来1-2年,将会有更多的牌倒下。”
Sea-Intelligence首席执行官Alan Murphy则提醒说:“必须记住,联盟是大规模运力过剩的结果。当市场向好时,联盟会面临压力,因为班轮公司会受到限制,无法自己做出决策。在我看来,行业正在重蹈2015-2016年的覆辙,将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。这将是糟糕的几年,因此其他联盟在做出任何重大改变时,都会十分谨慎。”
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,在市场变化的背景下,班轮公司间跨联盟的合作可能会增多。
2023年1月,THE联盟成员赫伯罗特与海洋联盟成员达飞,开始在达飞亚洲至北欧的FAL3航线上进行舱位共享,旨在“加强航线覆盖范围”。
达飞和另一家THE联盟成员ONE,日前也提交了跨太平洋航线舱位交换协议的修正案,在达飞运营的Pearl River快线和由ONE运营的FP1环线之间,进行舱位交换。
与此同时,联盟的形式也可能发生改变。
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李振福分析说:“班轮公司是否联盟与市场发展趋势相关。联盟最大的优势是实现资源共享,使企业利益最大化。在市场形势不好时,联盟的优势最为明显,一旦市场转好,企业各自为战获得的收益会更大。”
他认为,航运业的联盟趋势不会变,但联盟的形式会根据市场情况发生变化。2M联盟终止运营后,有可能加速班轮公司之间联盟的瓦解,同时,可能会出现更多班轮公司与港口、金融机构等其他航运要素组成的联盟,即形成大联盟。
此外,对于市场格局变化对运价走势的影响,德路里认为,联盟生变将导致激烈的价格战,以吸引货主选择新服务。
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蔡家祥也持类似观点,他说:“在当前需求减少的情况下,2M联盟终止运营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,影响其他联盟的合作,进一步影响运价走势,近洋航线零运价或远洋航线每标箱几十美元的怪象,可能会重现。”
蔡家祥还表示,由于航运业的联盟组织一直享受竞争法的保护,在定价权方面有一定的优势,因此从货主角度看,并不希望航运业出现联盟格局。
2023年的集运市场,已经迎来了新一轮的风云变换,班轮公司的不同抉择,将决定未来的市场格局和各自扮演的角色。